音乐学习之乐理基础篇(一)

写这个系列的博客是因为我打算在自学音乐知识的同时记录下的自己的一些见解和总结,希望也能帮助到你。

乐理基础篇将会是是音乐学习的第一章,我将从最简单入门的内容开始。在总结的过程中我也会参考许多网络上的资料,如果我忘记备注而你比较需要请回复或联系我。

中学物理我们就以及学过,声音的三大特征是响度、音调和音色,而反映到音乐上,就是声响、音高和乐器,其中最重要的当然是音高。为乐音附上时间后,最重要的就是旋律了,也就是音高的走向和节奏。

音高是由频率决定的,人耳可以听到的声音大约是20-20000Hz,但事实上人们能够发出的声音不过其中的80-1200Hz左右。从毕达哥拉斯时代开始人们就已经开始寻找频率中相对好听的声音,人们找到一个频率的声音,那么频率两倍的音高就是我们今天熟知的高八度。我们现在知道,可以直接听出频率的人是几乎没有的,但是只要经过经验学习,一般都能学会比较两个声音的相对频率比例。因此,在现代规定之前,不同地区的这个声音是不一样的,但大致都在人们发声的中间400Hz左右,这样人们就有50-100-200-400-800-1600大约5个八度的域。

然后人们用不同的方法在两个音之间获得一系列音,毕达哥拉斯发现两个音的频率比如果是整数比就很和谐,而且整数数字越小越好听。于是乎人们用不同方法找出了两个音之间的6个音,希望加上头尾的两个音之后8个音两两配比都很和谐,但可惜的是不完美,这7个音(头尾看作一个)就是现在简谱的1234567。现代还规定了400-800域里面的6的音为440Hz。

到了近几百年,人们又找了几个点,使得头尾的两个音之间有了11个点,并且看起来似乎11个点均分了。现代数学进步后人们直接暴力平均了这11个点。这一切都是为了找到对应频率,但是我们借此做好乐器之后,就只需要考虑用这几个声音编写旋律了。我们给12个声音取个名字,并假设这是一个12个名字的循环:

@ # ¥ % ^ & * / = + $ ~ @ …….

上面提到的最初的7个音就是@ _ ¥ _ ^ & _ / _ + _ ~ @ …….
人们找到12个声音后,发现如果一首歌只用到这7个位置的音(跨域也算)还比较好听,加进去新找到的声音反而不好听了,这样,选择这几个声音就成为了基础调式,就是如今的大调,也是钢琴白键所在的位置。

另外中国古代的五声调式是@ _ ¥ _ ^ _ _ / _ + _ _ @ …….
由于两两相比很和谐,比大调还容易形成好听和谐旋律。

我们把相隔一格叫半音,两格叫全音,就会发现大调是按照全全半全全全半排列的。

以前写的歌谱子都是7个音的,现在有12个了,怎么办?我按照不同的全全半全全全半的间隔找到另一种排列不就也是7个了吗?

这样我们就得到了这些调式:

大调 全全半全全全半
D式 全半全全全半全
P式 半全全全半全全
Ly式 全全全半全全半
M式 全全半全全半全
小调 全半全全半全全
Lo式 半全全半全全全

形成的大致风格:

特点
I 大调 明亮
D 类小调/降Ⅵ级 神话、久远感
P 类小调/降Ⅱ级 弗拉明戈
Ly 类大调/降Ⅵ级/Cmaj13
M 类大调/降Ⅱ级/属7 蓝调
A 小调 忧郁
Lo 类小调 暗黑

很明显小调是当初大调之后就发现的,他们的对应关系以后会说到。这些名字都是欧洲人写的,但其实不同地区民族风格不一样,有的其他民族其实就是使用的是其中一种。还有的民族不一定用7个音,比如中国古代的五声调式。现在还有各种无调性和泛调性的研究了。

有了声音写旋律的同时我们发现,并不是唱每一个音都是一样的时长呀,那么就要涉及到记号了。西方发明了五线谱,用音符在五线上的高度表示音高,用音符尾巴的样子表示时长。现代简谱用1234567音高,下划线表示时长。可惜的是,由于记谱较难、各地区时代标准不同、师徒传授等原因,中国古代音乐还是失传较多。

(未完待续…)

分享到